學生園地
中文創作
路徑: 主頁 學生園地 中文創作
舊樓收購 12B 李以琳 2016-17第三屆千言萬語小小説校際電子書小説創作比賽-最佳小説創作獎

舊樓收購 12B 李以琳

 

.

 

 

       淅瀝瀝的春雨依然連綿。

 

       漫天瀰漫的雨絲,密密地編織成一層薄薄的朦朧,籠罩整個被喚醒的城市。

 

       濕潤沿天花外露的鋁片邊緣緩緩凝聚,映着銀白的光,晶瑩欲滴,點滴散諸大堂內。黃伯原來靛藍的制服褲管,布料邊緣亦被濕氣染得色澤更深,一如昔年雨季。

 

       長年微掩的鐵閘驀地被粗暴推開,雨絲隨風的拉扯更猖狂地撲入,幾近淹沒歸家的人影,但只一剎,又復歸於無,只餘鐵鏽與磚塊間互相擠壓的破碎呻吟,回蕩空氣中。

 

       雖然明知蝕滿的鏽牽制了閘門的妥善關閉,來人卻仍溫柔地盡力將它帶上。

 

       黃伯頭也沒抬,已知是三樓的德叔。德叔仍是剛值畢夜班,仍是在同樣的時間歸來。身上自在地掛着明顯縫補過、沾得半透的薄襯衫,仼由水珠從粗獷黝黑的臉上滑落,落在垂於身旁,緊握着繫好雨傘的臂上。眯着眼,他隨便向黃伯方向吆喝了聲,也不顧低頭的老朋友輕哼回應,就已拖着身子一步步攀上樓,扔下潚灑的一個背影,散於梯間轉角處。

 

 

 

.

 

 

       德叔只覺得累。

 

       很累。

 

       又是一趟作息顛倒,不見天日的夜班。

 

       人在軟弱的時候,看到值得仗賴的他,好像特別易受觸動。

 

       甚至於,又再度開始胡思亂想。

 

       一切還是老樣子嗎?對,似乎一如既往,還是那若有若無的親近。但或許只有德叔明白,表面這片彷如昨日的平淡,實際上是多麼的脆弱,以及虛幻。就似初春時分,乍暖,其實還寒。

 

       這裡是整個油麻地內,最後一幢待重建的舊樓。

 

       寥寥數層,矮矮的樓底,塊塊剝落的白漆,純樸,又透出絲絲笨拙。人在此彷若井底的蛙,瑟縮於傳統四合院的天井底部,四方八面被幢幢高聳堆砌而成的磚牆緊密環繞,坐井觀天

 

       德叔是首批住戶,親眼見證着大樓的曾經光輝,甚至是當年作為區內少數配備保安站崗的「豪宅」,德叔亦歷歷在目。與負責值日更的黃伯,逾半世紀的情誼,同時深種在心。

 

       他們那代人,飽嘗艱辛,歷盡萬千山水,才得以逃離前半生的惡夢,狼狽抵達這片被無數同鄉所嚮往的樂土,由零開始努力開闢新生。逃難的人,總是全心全意地把血汗揮霍在工作、加班,和外快上。秉承強調奮鬥的獅子山精神,他們都深信:在這遍地開花的土地之上,只要願意捱,肯吃苦,則機會處處。那時,德叔上下午各一份工作,朝六午二是茶樓伙計;午三晚十一卻是麵包舖的打雜;凌晨有時還會多接一份大廈清潔的工作,全年無休。而黃伯亦不遑多讓,四更的保安工作被他一人獨獨包攬起其三,再加上偶爾的頂替,同樣年終無休。匆匆遊走於生存與生活間的德叔,總能夠在無數個瞬間,瞥見黃伯那呵欠不斷的身影,以及,自己愈慢的步履。

 

        「嗨!」德叔唯一勝過黃伯的,好像只是相對上熱忱。

 

        「嗯。」千年如一日,德叔曾經懷疑黃伯是否只懂得這個詞。

 

        兩通沉悶的對話,兩個沉悶的大男人。雖然不多,但所慶幸不善表達的二人,仍能維持不間斷的交流。橫豎,在往往只能容許數句寒暄的擦肩而過間,總彷彿總帶淡淡的默契羈絆,於年月流逝間,更趨牢固。

 

       即便是後來,那骯髒污穢的交易令自己最珍愛的家變得無可救藥,也就只剩這位兄弟,願意伴着一同堅守,一同捍衛,拼盡所能使這裡重回正軌。

 

      就像帶備了雨具也從來不用,德叔從不在意所謂明智之舉,但卻心甘情願用自己的一套信念,去守護應該要被守護著的,那怕它只是一份微小的感情,只是一個不解風情的地方。

 

       那怕,那只是開始。

 

 

 

 

.

 

 

       面前整齊放着剪裁好的大紅紙條。儘管寫揮春已成多年習慣,黃伯卻稍稍有些許恍如隔世。

 

       黃伯所鍾愛的,從來不是如列印般被工整勾勒的字跡,反而是毛筆與黑墨糅合而成的一種質感。故向來逢佳節前後,他都會乘公務餘暇,大肆鋪張張羅得來的筆墨紙,端立崗前,行雲流水地抒解來年昐望,用以裝飾起整個並不算大的空間,添上點點人氣。

 

       住戶的孩子每每會被桌上那片豔紅吸引,奔走上前,踮着腳,勉強攀附着桌子邊緣,天真好奇的眼睛朝你眨呀眨,纏得黃伯受不了。鐵漢,亦只能認命地把他們輪流捧起抱好,然後抓起筆,飽蘸濃墨,一板一眼地碎碎念,慢慢寫。途中,往往還須得分神,去應付懷內不定時伸出來作亂的小手。明明想板着臉的,明明想狠狠瞪住他們的,就像所對付頑皮小賊那樣,威之以勢……可最後卻總變成動之以情。明明自己孤身遠走他鄉甚久,身邊並無兒孫繞膝,應早已免疫的,但面對幼幼嫩嫩的小個子們,心,卻柔軟得不可思議。

 

       眾孩子中,黃伯最疼那個女孩。後腦鬆垮垮地綁著兩條辮子,臉頰粉紅粉紅的,軟如家鄉剛出籠的蒸糕。她手裡總握著不知那來的枯葉與樹枝,身上沾着惹上的灰塵啡泥,到處蹦蹦跳跳,活潑得很,亦可愛得很。

 

       她會黏在黃伯身旁,提手認認真真伏下,寫下自己唯一看得懂的「大吉大利」。那「吉」字,在她筆下是個小小的圓,添上四大片葉;那「利」字,則化做了一條分岔的蛇舌頭。大概在她眼中,吐信的蛇才是世上唯一擁有「脷」的動物。

 

       年紀輕輕,執筆已有板有眼。每次,黃伯都忍不住理理她的一頭蓬亂,掃乾淨她的衣服,鼓勵似的拍拍她兩肩,直誇她機靈。

 

      「不,接著的才更是好!」

 

        黃伯記得,面對稱讚時,她最愛滿面鬥志地揚起臉,口裡咕噥着。

 

        而的確,在她咬牙作加倍努力之際,在下一張,其上的象形文字雖則還是歪歪斜斜,但筆劃,卻遠遠清楚多了。至於後來,就是再下一張,再下一張……

 

        從小就是個有追求的女生。

 

        不斷在追求。

 

        看著她,由牙牙學語的手抱嬰孩,到矮矮小小的一隻,再出落成亭亭玉立,雖然兩人距離無可避免地隨年月漸遠,但彷彿自家閏女初長成的欣慰,卻從未曾改。

 

        看到她外出或歸家,因匆忙而閃閃縮縮的影子,總是禁不住出神地緬懷一番。

 

        然而箇中滋味其實早已變質,只是深深沉醉的人從不自知。

 

        例如,直到現在,黃伯也拒絕承認,在背後推波助瀾、殺得個他措手不及的,是瞪著一雙無辜大眼的她。

 

         而且,還只是開始。

 

 

 

 

.

 

 

        剛下樓,新鮮掛起的條幅就刺痛了阿晴的眼。

 

        是那種無憂無慮的快樂。

 

        無憂無慮,是因童年。而快樂,想必就是源於疼愛自己的人。

 

        學習撰寫祝福語時,他會有的沒的,讓自己扯著就一頓討論。她會告訴他隔壁發姨家的貓是如何欺負她,又或是三條街外新入伙的德國家庭,口裡盡嚷著半咸淡的廣東話,但人很漂亮,聲音也好聽。她也會向他抱怨忙碌的母親是要多晚才回家,有時三四天也未能碰上一面,她很掛念。或許是職業緣故,他笑容不多,更多時候只是沉著一張臉,但眸裡的寵溺,只有她看得懂。

 

        新年伊始,是少數能夠開懷吃甜的時日。每次,她都能夠從他手上捕獲最多的甜吃。她會把糖高高舉起,讓他替她撕開難纏的包裏紙,回報以句膩膩的「謝謝叔叔」。一長一幼,樂得直開花。

 

        阿晴知道,自己很珍惜這位,願意俯首伴著一起鬧的長輩。非常珍惜。

 

        但剎那間的被蒙蔽,卻使她誤闖,胡亂逃竄下,踏成了條不歸路。

 

        其實阿晴仍無比懷念,年少時所被給予的無條件關愛。就像是凜冽寒風下的炒栗煨薯檔口,寬厚而沉實,迴異於張揚霸道的熾熱,卻使行道之人暖在心頭。

 

        而且,還在這冷漠疏離之地,渲染出人氣。

 

        只是,一子既下,阿晴才驚悟,不管後續發展如何,她已經回不去,亦,再也不會允許自己回去了。

 

        更何況,她一直是個倔強的女孩。從小就是。

 

        低頭,從不存在於阿晴的字典裏。回頭?簡直笑話。即便明知理虧,她也會竭盡力自我說服,說服自己只要足夠堅持,自能另闢蹊徑,闖出另一片天。所需要做的,只是繼續,一步一步地走下去。

 

        每次上下樓的急速,和故意的閃躲,只是為了保持最適切的距離,希望能留給彼此最後的一點空間。美好的回憶本應遺於青蔥歲月,無謂為活在當下的人徒添煩惱。放下了,才可能展望將來。

 

         至於現在嘛……

 

         只會是開始。

 

 

 

 

.

 

 

        發嫂甫拉開閘門,脖子上趴着的毛巾就被迎面撲來的一陣風無情刮到地上。

 

       無奈地放下雨傘,發嫂一手撐著閘門刺手的鏽,緩緩彎下腰去,伸出另一隻手,頗有點吃力地拾起已變得濕溚溚的毛巾。

 

       門的重量於五秒後突然變輕。抬首,發嫂沖來人微微一笑,正欲開口道謝,卻發現與其對視黃伯笑容罕有地燦爛,不覺愣了愣。

 

       既有幫忙的人,發嫂也沒多作客套,急急騰空手來把巾子裡的水擠乾,大腦內一邊飛速運轉。

 

       啊,對了,剛剛那個是阿晴。是盡責的黃伯,最疼的那個阿晴。

 

       也是最令發嫂痛心的那個阿晴。

 

       癡貓,使發嫂早早名聞附近方圓五里民居。

 

       但同時,亦不幸成了她睦鄰四方的最大絆腳石。貓的味道,貓的叫囂,貓的頑劣,無一不挑戰着旁人匱乏的忍耐力,也毫不意外地,成為了他們所有鄙視及微言的藉口。

 

        除了住在正對面的阿晴兩母女。母親,發姨只見過寥寥數面;但阿晴,卻幾乎是一有空就會鑽往發姨處逗貓。連牠們,都快要更認這可人的女孩一些了。

 

       曾經,發嫂以為,她幸運地尋獲了一個可託付的年輕接班人,以及,一個世間難覓的知音人。但原來,親近貓的孩子,在耳濡目染下,也變成了貓。半點不剩地承襲了牠們的善變,不屈不撓,和狡滑。

 

       那年,在雪花不定時飄揚的電視新聞上,發嫂才知道,城中有兩三個財團看準了地皮的發展潛力,正競相爭奪住戶們手中的土地。

 

       發嫂生活還算充裕,向來對此類利字當頭的事務不太上心。他們來收購,發姨歡迎;不來,發嫂也樂得清靜。大概,她倒也有些捨不得黃伯吧。

 

      與三姑六婆閒聊起,發嫂卻意外留意到在旁逗貓的阿晴,目光閃爍着。就像緊盯獵物的貓,銳利發光。

 

      後來,發嫂發現,她一掃往日羞赧,變得積極而熱切。她挨家逐戶敲開別人的大門,使出渾身解數「硬銷」某財團的收購提案。針砭利弊,你不簽下那一紙輕飄飄的允許代理合同,她就死纏不休。

 

       那時,住户中所謂教育程度較高的,也只是小學畢業,勉強能湊合着逐一看懂白紙上螞蟻般密麻麻的黑字。但聚字成句,聚句成段,卻又好像看不大懂了,更遑論文字背後,所被故意隱藏着的陰謀。

 

       樸實的鄉里,經年輕精明的孩子一挑撥,在教唆之下,大多欣然應允把自己看物業賣與不賣的終極決定權,操之於阿晴手上。一股和諧,與明天會更好的氛圍,於整幢大廈上下蔓延開來。

 

       發嫂卻不尋常地未就此表態。在她看來,授權予精力旺盛的後輩代議,合情合理合法,省時省力,一舉數得,何樂而不為?

 

       但她卻始終無法忽視那雙銳利狡滑的眸,就像是貓的眼睛。

 

       當然,發嫂絕非孤單一人。每一處帶有記憶的地方,若面臨改變的壓力,或多或少都須得承受些強烈反彈。那,是種無任何退讓空間的堅守。

 

       例如是德叔,與現在面前的黃伯。

 

 

 

 

.

 

 

      「不行!」        

 

       德叔記得,在那個住六樓的女孩某天找上門後,他只冷冷從緊咬的嘴角擠出二字。

 

       他從不是那種食古不化的呆子,但當價值觀或底綫被挑釁,他將無情拒絕。例如是,把金錢凌駕於一切之上的功利主義。例如是那種欠缺付出,卻又妄想依靠手段不勞而獲的人。

 

       如果那個女孩是自己的孩子,德叔大概不會隱忍,抬手就會是教訓不屑女的一巴掌。

 

       如果知道後續會因而帶來這麼多的麻煩,德叔或者會做得更狠。而不只是單單的沉着臉,打開門迫她離開。

 

       斬草,要除根。

 

       但那時不以為意的德叔並不明白,這些,對有心計的孩子而言,其實——

 

       還只是開始。

 

 

 

 

.

 

 

       阿晴永遠不能忘記,那是她二十二年人生中,最屈辱的一個黃昏。

 

       那個該死的老男人,在她還未翩翩然地闡述自己來意時,就已經若洞悉一切般,強硬,且不留餘地,把她不甘心地迫回去。阿晴一切自以為是的想法與偽裝,於他豐厚的人生履歷上,宛如蒜皮。

 

      不就是一幢囚籠着青春的破古井!拒絕他們提供的高價錢,而與眾人相對抗,值得嗎?

 

      第一次,他使阿晴第一次產生了瘋狂的報復念頭。

 

      自然,她是的確不會,亦不精通於此類原以為不光彩的行為的。但這,並不妨礙她暗暗地從旁推動。

 

       光輝前途從來是要靠奮力爭取的,阿晴愈相信。

 

       對付守舊的住户,那些大財團很有一套。軟硬兼施,雷厲風行,再牢固的自尊,在他們面前只會轟然坍塌。

 

       半個月。

 

       他們給予德叔半個月的時間作出最後的一個明智抉擇。

 

       顯然地,固執的老頭子並不識時務。       

 

       半夜拍門,紅漆澆牆,切斷水電,沒有人會比他們更熟知玩弄人心的辦法,也沒有人能夠比他們做得更狠。阿晴所貢獻的,不過是情報搜集與通風報信,但也足以令整埸肅清行動加速進行。然而,在旁看着他們的純熟的手法,阿晴亦瞠目結舌。

 

       就像是打開了世界的另一扇門,重新發現了的起點。

 

 

 

 

.

 

 

        那是發嫂最苦痛的一段日子。

 

       以四字概括之,大約會是——

 

       雞犬不寧。

 

      每晨每午每夜,發嫂都心驚膽顫,憂慮自己的沉默會不會成了殃及池魚的最大理由。

 

       不和平的家園,使發嫂飽受折磨。

 

       發嫂自知非聖人,不懂大愛,亦自然不願被無辜牽連。所以,自我幾經掙扎後,發嫂,仍是退讓了,選擇沉默靠邊站,對身旁所有視若無睹。

 

       連最愛的三姑六婆八卦,也因害怕惹禍而不再參與,逃得遠遠的。反正,看不見、聽不到、說不出,自古就是有權有勢者的最愛。

 

       就如對時局不聞不問的歸隱者。

 

     「沉默的大多數總比積極的反派好。」有時候,發嫂會自我安慰。

 

       安靜的蟻民,應該沒什麼人會故意為難吧。

 

       不管,那是否只是開始。

 

 

 

 

.

 

   

       將近年末的時候,一切激烈,突然無聲息地復歸於無。

 

       歷經整整一季的艱難,突然的平靜,反倒虛幻似海市蜃樓。

 

       三個多月來,每次當值,黃伯都必須保持高度警戒,尤其是三樓的重災區。

 

       層出不窮的搗亂花樣,作為唯一一道防線,黃伯都覺得自己被折騰得至少折壽五年。

 

       黃伯起初以為,那只會是暫時性的喘息,絲毫不敢懈怠。

 

        但愈持續的平靜,卻明明白白地告訴他,眼前並非幻象。

 

        後來,黃伯聽說,是那班財團們決意擱置收購計劃。據說,是源於隔壁區更大的發展潛力。

 

        計劃終成一場空,有人歡喜,有人愁。黃伯心頭盡是說不出的滋味。但他也慶幸,能夠與知心人繼續作伴。

 

       就像是在眉頭眼額,與輕哼間已知對方下一步行動的夥伴。

 

      黃伯老了,再來的話,他真的不能承受。

 

      只要再平淡些年,他就能安然退休。

 

 

 

 

.

 

 

       這裡是整個油麻地內,最後一幢舊樓。

 

      人在此彷若井底的蛙,瑟縮於傳統四合院的天井底部,四方八面被幢幢高聳堆砌而成的磚牆緊密環繞,坐井觀天

 

       然而,坐於井內的人永遠都不會知道,或許這,其實只是暴風雨的前夕。

 

       大堂外面的雨,依然綿密不止。